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蝙蝠与蝙蝠携带的汉坦病毒
殷红敏, 付蒙, 孔逸尘, 杨字, 黄皓, 张云智
摘要111)      PDF (862KB)(699)   
汉坦病毒(Hantavirus,HV)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能引起人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最新分类,将HV分为4亚科7属53种。HV广泛存在于啮齿目、翼手目、食虫目动物中,后来在爬行动物、辐鳍鱼以及无颌动物中也有发现。蝙蝠种类繁多,是全球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动物的第2大类群,目前已报道有1 446种,约占全球哺乳动物的22%。蝙蝠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广泛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蝙蝠作为病毒的宿主动物,携带多种病毒,许多新发传染病病原体如马尔堡病毒、亨德拉病毒和尼帕病毒等均来源于蝙蝠。埃博拉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等也与蝙蝠有关。近几十年,发现越来越多的蝙蝠携带HV,蝙蝠及其携带的HV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该文对HV最新的分类以及蝙蝠携带的HV进行了综述。
2022, 33 (4): 596-60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4.028
云南省大理市黄胸鼠恙虫病东方体的分离、鉴定及56 kDa型特异性抗原基因特征的研究
孔逸尘, 田佳伟, 杨字, 殷红敏, 黄皓, 陈利, 张云智
摘要139)      PDF (2448KB)(729)   
目的 从云南省大理市啮齿动物中分离和鉴定恙虫病东方体( Orientia tsutsugamsushi,Ot),并对分离到的Ot 56 kDa型特异性抗原(56 kDa TSA)基因全长进行扩增分析。 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8月采用夹夜法,在大理市4个乡(镇)采集啮齿动物样本,巢氏PCR扩增Ot保守基因,阳性样品采用小鼠腹腔接种法分离Ot。分离到的Ot用吉姆萨染色观察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进行鉴定,设计引物扩增Ot的56 kDa TSA全长,用MEGA Ⅹ、DNAStar 7.1、SeqMan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同源性与遗传进化分析。 结果 共捕获啮齿动物5属6种76只,从1只黄胸鼠肝、脾组织研磨液中扩增出了Ot序列,阳性率为2.38%(1/42)。分离和鉴定了1株Ot,命名为DALIV8。该分离株56 kDa TSA基因全长1 566 bp,编码521个氨基酸(GenBank:OM914742)。DALIV8株56 kDa TSA基因在核苷酸水平与Kawasaki、Boryong、Karp、Kato、TA763基因型相似性为82.30%~98.85%,在氨基酸水平相似性为74.04%~98.28%。该Ot分离株为TA763基因型。 结论 云南省大理市黄胸鼠Ot分离株DALIV8,经对其56 kDa TSA基因的分子鉴定,确定为云南省首次分离获得Ot TA763基因型。
2022, 33 (4): 503-50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4.012
云南省2012-202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周济华, 张云智, 章域震, 杨卫红, 冯云
摘要152)      PDF (2031KB)(743)   
目的 分析云南省2012-202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病学特征,掌握疫情发展态势,为该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云南省2012-2020年HFRS病例资料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用Excel 2013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 20.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 2012-2020年云南省共报告HFRS病例1 834例,死亡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43/10万,病死率为0.33%。2012年发病率最低(0.10/10万),2015年发病率最高(0.56/10万),2014-2020年云南省HFRS处于高发状态,每年发病200~300例。云南省13个州(市)的71个县(市、区)有病例报告,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中西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999/1 834,54.47%)和楚雄彝族自治州(670/1 834,36.53%),这2个州病例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91.00%(1 669例)。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以4-6月为主。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20~60岁年龄组,男女性别比为2.36: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76.99%)。 结论 近年来云南省HFRS疫情呈上升、高发态势,亟待加强云南省中西部HFRS高发地区的健康教育、灭鼠防鼠、疫苗接种等综合防控工作。
2021, 32 (6): 715-71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6.012
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OspC和鞭毛蛋白FlaB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免疫原性研究
张学潮, 朱函坪, 姚苹苹, 徐海君, 徐芳, 孙一晟, 卢杭景, 张云, 岳明, 杨章女
摘要304)      PDF (980KB)(878)   
目的 对伯氏疏螺旋体(又称莱姆病螺旋体, Borrelia burgdorferi)外膜蛋白OspC和鞭毛蛋白FlaB原核表达后,制备多克隆抗体并进一步进行免疫原性检测。 方法 以伯氏疏螺旋体BgNMJW1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出外膜蛋白OspC和鞭毛蛋白FlaB的基因片段,克隆入表达载体pGEX-6p-1,转入表达菌株Rosetta,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产生融合蛋白,并经谷胱甘肽转移酶柱蛋白纯化或割胶纯化。纯化后的蛋白用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得到多克隆抗血清。 结果 经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经过诱导的携带目的基因载体,与对照相比,有明显的目的蛋白表达,大小分别约为49×10 3和63×10 3,诱导结果表明,在细菌培养至吸光度( A)值为0.4时,加入1 mmol/L的IPTG,在25℃下,诱导10 h,此时产生的蛋白表达量较大。将融合表达产生的蛋白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得到多克隆抗血清,应用抗血清对 B.gariniiB.burgdorferi 2种基因型的伯氏疏螺旋体代表菌株(BgNMJW1和BbB31A3)的OspC和FlaB进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可得到清晰检测条带。 结论 OspC和FlaB的联合应用可对莱姆病的诊断起到有效作用。
2020, 31 (5): 531-53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5.006
云南省边境地区卵形硬蜱中中华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的检出和鉴定
段兴德, 何志海, 高子厚, 蒋宝贵, 龚正达, 张云, 邵宗体, 江佳富, 孙毅, 刘洪波, 姚明国, 王帆, 杜春红
摘要316)      PDF (1767KB)(866)   
目的 对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县)采集的蜱进行伯氏疏螺旋体分子生物学检测,为当地莱姆病的调查提供参考。 方法 对2016年4月在云南省耿马县采集的游离蜱单只进行DNA提取后,采用巢式PCR扩增伯氏疏螺旋体 5S~ 23S rRNA间隔区作为初筛实验,阳性者进一步检测 16S rRNAFLA鞭毛蛋白基因确证。 结果 3种蜱共94只,检出阳性14只,阳性率为14.89%。阳性蜱均为卵形硬蜱,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0.746, P=0.388)。锐跗硬蜱和金泽革蜱均未检出阳性。检出的伯氏疏螺旋体3个目的基因片段序列均与中华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同源性达98%~99%,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与我国四川、安徽省检出的中华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聚在一个分支上;与日本疏螺旋体接近,而阿弗西尼疏螺旋体、狭义伯氏疏螺旋体、法雷斯疏螺旋体等基因型聚在外围。 结论 耿马县采集的卵形硬蜱携带中华基因型伯氏疏螺旋体,其宿主和媒介的种类、分布及其对人的致病性等,值得进一步调查研究。
2019, 30 (5): 519-52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9.05.009
云南省2005-2014年斑疹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亚红祥, 张云智, 习严梅
摘要859)      PDF (351KB)(846)   
目的 了解云南省斑疹伤寒流行病学特征,为其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云南省2005-2014年斑疹伤寒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05-2014年全省累计报告斑疹伤寒病例10 712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34/10万;发病波及全省106个县(市、区),其中西双版纳州年平均发病率为全省最高,达76.56/10万,累计发病数占全省总病例数的77.03%,不同地区年平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2.603, P<0.05);主要发病于夏秋季(6-11月),占总病例数的65.52%;30~岁年龄组累计发病数最多,占总病例数的18.51%;男女性发病比为1:1.44;农民发病数最多,占总病例数的57.21%;每年不同职业人群发病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3.280, P<0.05)。 结论 云南省斑疹伤寒发病以散发为主,主要集中在西双版纳州,应对该地区进行重点防控。
2017, 28 (4): 359-36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4.013
东南沿海地区1980-2015年汉坦病毒分子特征及流行病学分析
黄鹏, 杨章女, 刘源, 姚苹苹, 胡建利, 王笑辰, 俞建家, 李军, 韩亚萍, 金柯, 杨龙, 张云, 岳明
摘要373)      PDF (4851KB)(1032)   
目的 探讨1980-2015年从东南沿海地区不同地域、时间、宿主、媒介及患者中分离的汉坦病毒(HV)的遗传进化及流行规律。 方法 运用遗传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1980-2015年东南沿海地区(江苏、浙江、福建省和上海市)HV的S、M片段高变区基因的变异位点与频率,结合HV、宿主、媒介与生态环境4个方面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HV在不同地域、时间、自然宿主以及重要传播媒介之间的演变规律。 结果 东南沿海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临床患者感染的病毒以汉滩型(HTN)HV居多,主要与76-118株同源为主,汉城型病毒(SEOV)与Z37株相似的病毒为主;为HV HTN和SEO的混合型疫区,呈现高度的地理聚集现象;鼠类携带HV以SEOV为主,病毒分支与携带宿主的种类和采集地点有关,SEOV主要来源于褐家鼠,HTNV主要来源于黑线姬鼠。 结论 HV和HFRS疫区的形成和维持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2017, 28 (4): 354-35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4.012
云南省洱源县血吸虫病达传播控制标准后小兽感染血吸虫调查
邵宗体, 冯锡光, 董毅, 熊孟韬, 施学文, 李雄斌, 吴明寿, 高子厚, 杨文灿, 杨卫东, 毛桂林, 张云, 黄鹏, 刘榆华, 董兴齐
摘要274)      PDF (413KB)(683)   

目的 调查洱源县血吸虫病达传播控制标准后流行区小兽及其他终末宿主感染血吸虫情况,探讨其在云南省高原山区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方法 2010-2011年采用夹夜法在洱源县村庄周围农耕区有螺环境内捕获小兽,分类鉴定后解剖观察和检查粪便,了解血吸虫感染情况;同时采用常规方法开展人、畜血吸虫病及螺情调查。结果 捕获小兽3目3科4属6种307只,捕获率为12.79%,以斯氏家鼠和齐氏姬鼠为主,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3.75%和20.85%,解剖检查305只,1只斯氏家鼠感染血吸虫,感染率为0.61%(1/165),小兽感染率为0.33%(1/305),斯氏家鼠EPG(x)为0.291,小兽群EPG(x)为0.157;调查点自然村人群、牛、马和犬感染率分别为1.01%(6/597)、0.83%(5/599)、0.58%(1/173)和5.91%(13/220),人群、牛群、马群和犬群EPG(x)分别为0.009~0.010、0.005、0.007和0.080,其他家畜未查出血吸虫感染;小兽与犬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39,P<0.05),小兽与其他宿主感染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钉螺密度不断下降,未检出阳性。结论 采集点小兽血吸虫感染率较低,在传播控制达标地区仍需进一步监测调查。

2016, 27 (5): 474-47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5.013
食虫动物相关汉坦病毒的研究进展
郭婷, 张海林, 张云智
摘要253)      PDF (873KB)(989)   

食虫动物是一类最古老和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世界各地广泛分布。汉坦病毒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可导致人类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近年来,相继在食虫动物中发现23种汉坦病毒,该文就食虫动物相关汉坦病毒的分型、遗传进化、共进化或跨种传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2016, 27 (3): 305-30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6.03.024
东南沿海地区汉坦病毒的遗传进化分析
李婵, 姚苹苹, 朱函坪, 徐芳, 杨章女, 岳明, 谢荣辉, 孙一晟, 徐致遥, 王长军, 张云
摘要325)      PDF (411KB)(861)   

目的 对浙江、福建省及上海市东南沿海地区汉坦病毒的基因进行比较。方法 收集浙江、福建省及上海市汉坦病毒部分M基因序列,应用Mega 4.0和DNAStar软件包进行系统发生分析,以邻位相连法(NJ)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东南沿海地区浙江、福建省及上海市汉坦病毒的基因差异,分析采用1000个多序列组。结果 经对浙江、福建省及上海市若干株汉坦病毒基因的序列比较与系统进化分析,浙江省分离的同型别毒株的基因序列同源性高于福建省与上海市的分离毒株,而浙江省同地区分离株的核苷酸同源性更高,地区接近的分离株系统进化分支的分布也大部分更靠近。汉滩型病毒(HTNV)福建株的ZH53和汉城型病毒(SEOV)浙江建德株Gou3和ZJ5与本研究同型别的其他株及国际标准株的核苷酸同源性较低,分别为82.7%~86.3%和84.0%~85.3%,而且分别在HTNV和SEOV发生群中构成一独立分支。浙江省从田鼠中分离到SEOV,产生宿主“溢出”现象。结论 浙江、福建省及上海市东南沿海地区汉坦病毒的基因差异和亲缘远近关系主要表现在地区性,显示出高度的地理聚集现象,浙江省建德地区和福建省分别存在SEOV和HTNV的特殊亚型病毒。

2015, 26 (3): 275-278.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3.014
浙江省2008-2011年啮齿动物中汉坦病毒的分离及鉴定
徐芳, 朱函坪, 姚苹苹, 胡丹, 张云, 谢荣辉, 杨章女, 钱磊, 朱进
摘要478)      PDF (1168KB)(862)   

目的 分析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区鼠形动物携带汉坦病毒状况及其型别。方法 应用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RT-PCR方法检测汉坦病毒抗原和核酸,阳性者用长爪沙鼠和Vero-E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对分离株的M片段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08-2011年在浙江省HFRS疫区捕获的鼠形动物中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从该鼠鼠肺中共分离到6株汉坦病毒,序列分析表明分离株均为汉滩型汉坦病毒,其中Z521、524、534为H7亚型,TT-27、T-43、R88可能为新亚型;6株分离株之间的基因同源性较高,并与以往浙江省分离株具有较高同源性。结论 2008-2011年浙江省HFRS疫区鼠间存在汉滩型汉坦病毒流行。

2013, 24 (4): 285-288.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3.04.001
中国汉坦病毒基因型及分布
张海林, 张云智
摘要1078)      PDF (383KB)(1485)   
2011, 22 (5): 417-420.
石香薷精油对白纹伊蚊的生物活性研究及其成分分析
陈飞飞1,彭映辉1,曾冬琴1,张云1,秦巧慧1, 黄谊2
摘要1374)      PDF (556KB)(1175)   

目的 测定石香薷(Moslem chinensis Maxim)精油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的生物活性,分析石香薷精油的化学成分,为开发植物源蚊虫控制剂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石香薷精油;采用浸液法测定精油对白纹伊蚊4龄期幼虫及蛹的毒杀活性;采用人体局部涂肤法测试其对成蚊的驱避活性;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石香薷精油的化学成分。结果 (1)石香薷精油对4龄期幼虫及蛹的24 h LC50值分别为78.820和122.656 μg/ml;(2)涂抹1.5 mg/cm2的纯精油,对成蚊有(2.330±0.167)h的完全保护时间,6 h后仍然有56%的保护率;(3)从精油中共检出44种化合物,鉴定出39种,占总量的98.67%。主要成分有:对-聚伞花素(23.17%)、香荆芥酚(16.83%)、百里香酚(14.92%)、2-异丙基-4-甲基茴香醚(12.89%)、桉树脑(8.48%)、石竹烯(3.96%)、α-石竹烯(3.16%)和乙酸瑞香酯(2.71%)。结论 石香薷精油对白纹伊蚊幼虫及成蚊均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具有从中发现新的灭蚊天然活性化合物和研发成环保型蚊虫控制剂的潜力。

2010, 21 (3): 211-214.
钉螺食物诱螺效果及在颗粒灭螺剂中的应用
倪红1,马安宁2,张云2,耿鹏1
摘要1075)      PDF (490KB)(953)   

目的 利用钉螺对某些食物具有的趋向性和嗜食性,筛选出诱集钉螺效果较好的食物引诱物,并探讨其在颗粒灭螺剂中的作用。方法 比较垂盆草混合物(食物C)和面粉发酵物(食物M)在不同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下的诱螺效果,并将它们分别与灭螺植物绞股蓝水提物配伍制成颗粒灭螺剂进行灭螺实验。结果 在室温(25 ℃)条件下,不同钉螺食物的诱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湿度对诱集钉螺影响较大,80%湿度比40%要好,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湿度(F1,64=60.209,P<0.001)、钉螺食物(F3,64=344.820,P<0.001)和时间(F3,64=724.429,P<0.001)对诱螺率均有显著影响,钉螺食物M>钉螺食物C。光照对诱集钉螺影响较小。用钉螺食物M和C分别制成颗粒灭螺剂诱杀钉螺,7 d钉螺死亡率与对照组、实验组相比分别提高了42.68%和30.00%。结论 在25 ℃、80%湿度条件下,钉螺食物M诱螺效果较好,将其添加到灭螺药物中,能大大提高钉螺的死亡率。

2010, 21 (3): 208-210.
自制汉坦病毒N蛋白IgM直接捕捉ELISA诊断试剂盒的初步评价
姚苹苹1,朱函坪1,姚晨辉2,徐芳1,梅玲玲1,张政1,朱智勇1,邓小昭3,张云3
摘要1117)      PDF (342KB)(962)   

目的 初步评价应用自制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汉坦病毒(HV)重组N蛋白(rNP)的rNP?IgM直接捕捉ELISA 诊断试剂盒。方法 考核该试剂盒的特异性和稳定性;比较其与同类商品试剂盒的临床检测结果,以评估检测血清抗HV?IgM的敏感性。结果 (1)该试剂盒仅与抗HV?IgM 阳性血清发生反应,而与抗水痘病毒-IgM(抗VZV?IgM)、抗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IgM(抗JEV?IgM)、抗登革热病毒-IgM(抗DV?IgM)、抗手足口EV71病毒-IgM(抗EV71?IgM)阳性血清均无反应;试剂盒放置37 ℃ 3 d,检测血清抗HV?IgM 的活性,无明显降低。(2)在120例临床疑似肾综合征出血热的144份血清中,2种试剂盒仅对12例的12份血清抗HV?IgM检测结果不一致,其中8例的首份血清,该试剂盒阳性,商品试剂盒阴性(第2份血清2种试剂盒均阳性);3例的首份血清(未采到第2份血清),该试剂盒为临界值,商品试剂盒阴性;另1例的首份血清该试剂盒阳性,商品试剂盒阴性(2种试剂盒第2份血清和第3份血清均阳性)。 结论 实验室研制的捕获法ELISA抗HV?IgM诊断试剂盒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稳定性和敏感性,适于HV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监测。

2010, 21 (2): 128-130.
海藻不同成分诱螺效果研究
马安宁1,倪红2,张云1,耿鹏2
摘要970)      PDF (449KB)(798)   

目的 利用分离和提取的海藻主要成分,作为钉螺食物引诱素在灭螺药物中应用,以提高灭螺药物的杀灭效果。方法 提取和分离海藻主要成分,在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用不同成分提取物对钉螺进行诱食实验。结果 初步确定海藻主要诱螺物质成分为膳食纤维和褐藻糖胶。膳食纤维和褐藻糖胶在25 ℃时,48 h诱螺率分别为79.33%和56.33%,高于15 ℃和35 ℃下的诱螺率;湿度在60%环境下,褐藻糖胶、膳食纤维48 h诱螺率分别为47.67%和72.33%,高于湿度在30%的环境。结论 海藻中膳食纤维成分具有很好的诱螺效果,是一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物质。

2010, 21 (2): 121-123.
对肾综合征出血热传播媒介小盾纤恙螨的研究
钱俊英1,邓小昭2,张云2
摘要1471)      PDF (301KB)(948)   

【摘要】 目的 探索小盾纤恙螨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传播中的作用及传播疾病的关系。 方法 在疫区捕获野鼠,采集小盾纤恙螨,用Vero?E6细胞组织培养及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汉坦病毒(HV)感染情况,并用RT?PCR检测螨体内HV?RNA,观察螨体内HV增殖,原位RT?PCR分子杂交法进行螨体内HV定位。结果 IFA检测HV抗原阳性鼠寄生小盾纤恙螨HV自然感染率为66.7%,IFA检测阴性鼠寄生螨HV自然感染率为25.0%;该螨通过叮刺和经卵传播HV。结论小盾纤恙螨为野鼠型HFRS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在传播HFRS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2009, 20 (6): 583-584.
2007年浙江省鼠类感染汉坦病毒监测及病毒分离
姚苹苹1,徐芳1,朱函坪1,谢荣辉1,程胤凯1,梅玲玲1,朱智勇1,邓小昭2,张云2,王忠灿2
摘要1441)      PDF (671KB)(880)   

【摘要】 目的 了解浙江省鼠类自然感染汉坦病毒(HV)情况和病毒型别,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鼠类肺组织和血清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鼠血清IgG抗体,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鼠肺HV抗原。HV抗原阳性鼠肺接种Vero?E6细胞分离病毒,用HV单克隆荧光抗体鉴定分离株的型别。结果 共捕获鼠形动物1129只,其中黑线姬鼠为优势种,鼠肺HV抗原阳性率为3.0%,鼠血标本IgG抗体阳性57份,阳性率8.0%。分离到6株汉滩(HTN)型病毒,其中来自黑线姬鼠5株,褐家鼠1株。结论 浙江省存在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HFRS疫源地,HV主要流行型别为HTN型。

2009, 20 (4): 349-351.
广藿香精油对白纹伊蚊的生物活性研究
曾冬琴1,彭映辉1,陈飞飞1,张云1,秦巧慧1,黄谊2
摘要1262)      PDF (464KB)(1306)   

【摘要】 目的 测定广藿香精油对白纹伊蚊的生物活性,筛选出一种对蚊虫具有驱杀活性的植物精油。方法 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浸液法测定水蒸汽蒸馏提取的广藿香精油对白纹伊蚊各龄期幼虫及蛹的毒杀活性;用改良三角瓶法测定其对白纹伊蚊成蚊的熏杀活性;采用个体涂肤有效保护时间测定法测试其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活性。结果 (1)广藿香精油对白纹伊蚊各龄期幼虫均有较强的毒杀活性,对1~4龄期幼虫及蛹24 h的LC50值分别是20、34、59、60和187 μg/ml;(2)广藿香精油对白纹伊蚊成蚊的熏杀快速有效,在18、36、54 μg/cm3三种熏蒸剂量下,对白纹伊蚊熏杀的KT50值分别是14.692、16.528和14.807 min;(3)以1.5、2.0和2.5 mg/cm2剂量的广藿香精油涂抹人体皮肤,其完全保护时间分别是(2.70±0.12) h、(4.40±0.10) h和(6.00±0.44) h。结论 广藿香精油对白纹伊蚊幼虫及成蚊均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具有研发成环保型蚊虫驱杀剂的潜力。

2009, 20 (4): 335-338.
2005年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张云智;张海林;米竹青; 杨卫红; 亚红祥; 袁庆红; 冯云; 章域震
摘要1329)      PDF (814KB)(679)   
目的 进一步掌握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点,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全省HFRS疫情资料,并在监测点采集人群血清、鼠血清和鼠类肺脏做汉坦病毒抗体和抗原检测。结果 2005年全省共报告HFRS46例,年发病率为0.103/10万,无死亡病例。主要发病地区为大理州、昆明市、红河州。在国家级监测点泸西县、省级监测点寻甸县和永胜县捕获鼠类8种713只,其中居民区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鼠间带汉坦病毒率为3.22%(23/713),带病毒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高山姬鼠、大绒鼠、臭;采集鼠血清262份、人血清407份进行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96%(13/262)和3.19%(13/407)。其中,泸西县春夏季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为3.00%(3/100),秋季为5.13%(4/78),秋季感染率明显高于春夏季。结论 进一步证实云南省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HFRS疫源地,也存在着以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姬鼠型疫源地。近几年发病率的上升与较高的鼠密度和鼠间汉坦病毒普遍感染有关。
云南省褐家鼠与黄胸鼠中汉坦病毒的流行病学研究
邹洋1,2;张海林3;张云智3;米竹青3;杨卫红3;袁庆虹3;章域震3;王静林3;薛燕萍1;陈化新2;张永振2
摘要1248)      PDF (156KB)(884)   
目的 研究云南省褐家鼠、黄胸鼠中汉坦病毒的感染情况及其型别,以明确基因亚型及其地理分布,为该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捕捉鼠类取鼠肺,冷冻切片后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中汉坦病毒抗原,从阳性鼠肺标本中提取病毒RNA,利用RT-PCR扩增汉坦病毒S和M基因部分片段并测序分型,构建系统发生树进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共捕获褐家鼠和黄胸鼠307只,检测到阳性样品14份,阳性检出率为4.56%。分析部分S片段(600~999nt)与M片段G1区(140~640nt)、G2区(2003~2302nt)的核苷酸序列,及用部分S及G2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将来自云南省8个地区的汉城病毒分为2个亚型:S1和S3亚型。结论 云南省主要为家鼠型HFRS疫区,汉城病毒有2个亚型,地理分布较广。
2004年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杨卫红;张海林;米竹青;张云智;章域震;亚红祥;冯云;袁庆红
摘要1310)      PDF (1140KB)(780)   
目的 进一步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云南省的流行特点,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全省HFRS疫情资料,并在固定监测点及面上常规调查中采集人血清、鼠血清和鼠肺做汉坦病毒(HV)抗体和抗原检查。结果 2004年全省共报告HFRS55例,死亡2例,年发病率0.13/10万,病死率为3.64%。主要发病地区为大理州、昆明市、红河州和楚雄州。在固定监测点泸西、寻甸和永胜县捕获鼠类10种803只,采集鼠血清314份,人血清313份,其中居民区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以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鼠带病毒率为3.89%(26/668),带病毒鼠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高山姬鼠、臭鼩鼱和短尾鼩鼱;对鼠及人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50%和2.24%。在滇西地区10个县(市)采集到16种896份鼠肺标本,带病毒率为3.01%(27/896),带病毒鼠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大足鼠、短尾鼩鼱、高山姬鼠和臭鼩鼱。结论 进一步证实云南省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HFRS疫源地,也存在以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姬鼠型疫源地。近几年发病率的上升与较高的鼠密度和鼠间感染有关。
驻石某部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
汤芳1;李森林1;高东旗1;宋文静1;左曙青2;张云霜3;付云川3;江佳富2;曹务春2
摘要1391)      PDF (86KB)(891)   
目的 探讨某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状况、啮齿动物间汉坦病毒(HV)感染特点及HV基因型,为HFRS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夹夜法捕鼠,计算鼠密度,确定鼠种构成。针对HV基因M片段部分序列设计2种型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法检测宿主动物带病毒情况。结果 共捕获宿主动物14只,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1.43%,RTPCR扩增检测出阳性标本1份,为褐家鼠,分型为汉城型阳性标本。密切接触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64%。结论 该地区存在汉城型HV感染,提示应加强疫情监测,防止疫情的扩大蔓延。
西双版纳和思茅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现状及血清抗体调查
米竹青;张海林;张云智;章域震;杨卫红
摘要403)      PDF (106KB)(630)   
云南省大理市鼠、蜱中检测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DNA
张海林1;杨红2;张泮河2;曹务春2;张云智1;袁庆虹1;杨卫红1;王静林1;米竹青1
摘要1417)      PDF (90KB)(667)   
目的了解鼠、蜱中自然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状况。方法用PCR法检测鼠类脾脏和蜱类中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DNA序列片段。结果在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野外山地捕获鼠类9种51只,从大足鼠(1/15)、大绒鼠(1/7)和短尾(1/8)各检出阳性1份,其他鼠种均为阴性,总阳性率为5.88%。从采自弥渡县的208只勐突血蜱中检出阳性5份,阳性率为2.40%。结论初步认为云南省大理地区存在斑点热疫源地。
云南三带喙库蚊实验种群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冯云1;张海林1;亚红祥1;张云智1;杨卫红1;章域震1;米竹青1;龚正达1;俞永新2;董关木2
摘要1116)      PDF (111KB)(765)   
目的建立三带喙库蚊实验室种群,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人工控制温湿度和光照、模拟自然环境的方法,幼虫饲料为牛肝馒头粉,成蚊供血动物为兔子和小白鼠。结果在室温24~27℃,昼夜温差<2℃,相对湿度70%~80%及人工光照12~14h的条件下养殖,并在蚊笼中放入枝叶较嫩、多汁、无毒的植物,成蚊从叮吸兔血逐渐过渡到叮吸小白鼠血。于2003年8月至2004年1月成功繁殖了7个世代。它们的平均孵化率、蛹化率和羽化率依次为75.64%、80.74%、90.97%,经9~16d可完成一个世代的繁殖。羽化后的成蚊1~2d开始交配,雌蚊第3天开始吸血,第6天达吸血高峰。吸血后第3天开始产卵。结论驯化繁殖三带喙库蚊成功的关键在于提高成活率、交配率、吸血率,所获数据对进一步了解该蚊的生长繁殖特性及防治提供了依据。
云南省无量山自然保护区蚤类群落垂直分布格局与区系特征
龚正达1;吴厚永2;张云智1;蔡乔顺3;罗开红3;李昌朝3
摘要1022)      PDF (120KB)(699)   
目的对云南省景东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山地蚤类群落的垂直分布格局与区系特征进行调查研究。方法以鼠夹和电猫捕捉小兽,分别收集其体寄生蚤后进行分类和统计分析。结果共采获蚤类507只,隶属于5科15属26种。其中东洋成分有19种(73.1%),占主导地位;其次为古北成分,仅有5种(19.2%);其他2种(7.7%)为广布种;它们之中约有58%的种类(共15种)为横断山特有种。结论经蚤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进行测定和比较后看出,无量山不同森林植被带蚤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最高位于明针叶林和湿性常绿阔叶林带,而最低位于寒温性亚高山灌丛草甸带,蚤类群落多样性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呈递减的趋势。此外,对该山脉蚤类的区系特征、它们与宿主的关系进行了陈述和比较,还对滇西北、滇西南山地蚤类与宿主动物的区系特征及分布规律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小盾纤恙螨经卵传递病原体研究
吴光华;张云;郭恒彬
摘要939)      PDF (123KB)(725)   
目的探索快速取得大量小盾纤恙螨未食子代幼虫的方法,以适应研究恙螨经卵传递病原体的需要。方法将小黑板放置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及恙虫病疫区草地上,10min后取回计算螨数并鉴定螨种。该法可收集到大量小盾纤恙螨未食子代幼虫。20~30只幼虫为1批叮刺1只小白鼠乳鼠以分离汉坦病毒(HV)或叮刺1只小白鼠以分离恙虫病东方体(Ot)。结果24批恙螨幼虫叮刺乳鼠,分离到5株HV;6只小白鼠被恙螨幼虫叮刺,分离到2株Ot。试验中所用幼虫未曾叮刺过,但鼠被这些幼虫叮刺后能感染上HV和Ot,表明这些螨所带病原体系由母代螨经卵传递而来。结论小黑板可采集到疫区草地上大量小盾纤恙螨未食幼虫,为研究恙螨经卵传递病原体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经济的方法。研究结果证明小盾纤恙螨可经卵传递HV和Ot,可作为HFRS和恙虫病的传播媒介。
绥芬河市鼠情监测调查分析
张云玲;周丽娟;成凤
摘要415)      PDF (73KB)(585)   
云南省丽江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调查
米竹青;张海林;张云智;章域震;袁庆虹;杨卫红;亚红祥
摘要1057)      PDF (42KB)(611)   
目的对云南省丽江地区永胜和宁蒗两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在啮齿动物及健康人群中的感染现状进行调查,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02年10~12月在该地区捕获鼠类8种369只,用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鼠肺中汉坦病毒(HV)抗原;采集健康人血清307份,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HFRS IgG抗体。结果永胜县鼠类自然感染率为2.07%(6/289),带病毒鼠种均为褐家鼠;宁蒗县未查出阳性(0/80)。人群隐性感染率永胜县为5.00%(5/100),宁蒗县未查出阳性(0/207)。结论证实永胜县存在HFRS疫源地,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宁蒗县尚未发现人及鼠间HV的感染。